2008年12月9日星期二

 主辦:中國評論網絡有限公司 承辦:中國評論通訊社    大陸讀者高速通道 ->

首  頁 | 大陸新聞 | 台灣時政 | 港澳新聞 | 國際時事 | 兩岸專區 | 軍情聚焦
評論世界 | 財經視角 | 社會百態 | 體育縱覽 | 娛樂休閑 | 人物天下 | 文萃大觀
時事專題 | 輿論參考 | 圖片新聞 | 時政專訪 | 中評電訊 | 中評月刊 | 出 版 社

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【設為首頁】【加入最愛】【中評郵箱】


您的位置:首頁 ->> 中評電訊 【CNML格式】 【大 中 小】 【打 印】
【 第1頁 第2頁 】
南方朔:《海角七號》“神話化”應該到此為止

http://www.chinareviewnews.com 2008-12-08 10:31:12



  《海角七號》有沒有自覺的日據時代皇民化殖民意識,這點不應過度推論。不過,近20年來,台灣對日據時代的種種記憶已被重塑,日本殖民政府的壓迫部分已逐漸被抹除,再加上台獨刻意扭曲式的強調日本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,再加上台灣經濟上長期依賴日本(即自日本進口生產機具和零組件,而製造品則出口美國),尤其近年來大眾消費文化受到日本高度影響,從歌星安室奈美惠、哈囉吉蒂貓到日本泡湯、高檔日本飲食等,台灣早已“哈日”成了習慣。這些因素影響下,台灣對日本的集體記憶和認知,當然走到了美化的方向。台灣在釣魚台問題上根本召喚不出民氣,即是例證,當然更別說台灣在軍事上與日本的曖昧合作了。

  集體記憶和認知的被重塑,當然也使得日本成了台灣不自覺的一種鄉愁,而《海角七號》即是這種無意識的流露。它把日據時代的戀愛浪漫化,又再連結到台灣男子和日本女子的新戀愛關係,甚至到最後,那個台灣男歌手的唱歌都以獲得日本歌星的加持為榮。這些電影情節說是皇民化,的確太重;但若像馬英九宣稱這是“人性”,那也未免太過淺薄。比較合理的說法應當是﹕台灣的日本經驗早已被重塑過,對有些人,日本的確成了台灣鄉愁的一部分!

  也正因此,台灣與韓國的確已成了一組極為突出的對照。台韓同受日本影響,但台灣把日本視為鄉愁,韓國則始終未將日本記憶改竄、抹除或重塑;而在大眾電影上,韓國最賣座的6部電影裏,有5部都以兩韓關係為題材,就以我曾看過的《魚》(港譯《生死諜變》)為例,該片描寫一個到韓國工作的女間諜,她認識了韓國反情報部的男軍官,兩人戀愛,最後女間諜事敗死亡,電影最後的獨白說﹕“正因國家分裂扭曲,使得愛情也不可能!”而這樣的電影在台灣當然是不可能的,台灣只會有《海角七號》!

  電影和文學相同,都是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在說著故事。而故事的題材、種類,以及說的方式,則是選擇,它的背後都有著龐大的架構,包括了記憶與認知、意向,甚至可能還包括了對未來的想像。今天的台灣,在文化上的走向,稍微有知的人都已不言自明。

  目前,《海角七號》已在香港上映,有人覺得沉悶,有人也和台灣一樣歌頌。但該片未獲金馬獎的主要獎項,這其實是個好事,它的“神話化”應該已到此為止。由於有了批評反思的空間,有心人倒不妨多用一點心,從更大的文化與認知架構下來試著揣摩這部電影和台灣的文化走向!


 【 第1頁 第2頁 】


【CNML格式】 【大 中 小】 【打 印】

相關新聞:
海角七號金馬獎獲五項 投名狀最佳劇情片 (2008-12-07 10:28:54)
桂綸鎂:我也會講髒話(組圖) (2008-12-04 17:03:03)
海角七號政治隱喻引爭論 電影如何回歸本質? (2008-12-03 17:10:54)
海角七號大陸公映一刀不剪 媚日情結引爭論 (2008-12-03 14:50:03)
馬英九談海角七號 盼對岸理解“人性難泯滅” (2008-12-03 11:30:37)
《海角七號》未上賀歲檔 恐無緣內地大銀幕 (2008-12-02 15:53:31)
《海角七號》內地引進可能終止 原因未明 (2008-12-01 12:41:36)
引進海角七號?國台辦:符合管理辦法就可以 (2008-11-12 10:55:15)
陳雲林6日唯一保密行程:看“海角七號”? (2008-11-03 17:37:30)
海角七號有盜版 史亞平否認從“新聞局”流出 (2008-10-30 16:10:40)


首頁 | 港澳新聞 | 國際時事 | 兩岸專區 | 軍事聚焦 | 評論世界 | 財經視角 | 文萃大觀 | 中評電訊 | 時事專題
關於我們 | 中評動態 | 招聘人才 | 聯系方式 | 鏈接方式 | 中評律師 | 驗證記者証 | 免責條款 | 本網内容授權書
最佳瀏覽模式: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©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

没有评论: